聽如棠說完學算術的事,秋華年找到了合適的賽道,還有什麼比簡單易懂的啟蒙類數學書籍更實用、更適合他寫呢?
在以經文典籍為尊的古代,讀書人的算術水平普遍較低,很多人不用算盤算個兩位數以上的加減法都捉襟見肘,九九和春生被秋華年抽空培養了一年,算術水平在同齡人中已經傲視群雄。
如果有合適的啟蒙類數學書,不但能提高大眾的數學平均水平,還能方便真正對數學感興趣的人入門。學會簡單的有了基礎,再去研讀深奧的術學典籍,事半功倍。
「《算經》對初學者太難了,不過如棠別放棄,等一陣子我送你本書,絕對能看得懂學得會。」
如棠高興地問,「是叫什麼名字?我下午就讓爹娘給我買。」
「別急,書還沒印呢,一旦印出來我第一時間送給如棠。」
秋華年暗自腹誹,何止是沒印出來,這書連一個字都沒寫,出書的書坊的名字也沒定呢。
吃飯中途,秋華年提起要雇一位車夫的事,說了自己的要求。
其他兩家人是做生意的,常年僱人做工,對府城怎麼僱人都很有心得,給秋華年出起主意。
「華哥兒你用車的時間固定,像我們雇夥計一樣,叫他早上來晚上走,管中午一頓飯就行,不用在家裡住著。杜公子和他族弟平常不在家,宅子裡住一個車夫也不安全。」
秋華年正有此意,「我還想雇個年紀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,反正一般只在城裡趕車活不重,壯年的總有許多顧慮。」
黃大娘補充,「要一家子都有穩定的活計干,有人擔保的,那種來歷不明的雖然便宜一些,但我們這種沒背景的小戶人家可不敢亂用。」
她和黃二娘兩個無親可依的女人在外打拼,僱人時更加小心謹慎,生怕僱到一個禍害。
「我心裡有幾個人選,華哥兒,索性這麼著,我晚上去挨個問問他們的意思,有合適的明早帶去你那裡,你看看能不能用。」
秋華年自無不可,認真地道了謝,看到了飯點食肆忙了起來,不打擾大娘他們的正經活計,告辭離開了。
第二天黃大娘帶來一個五十多歲姓周的老漢,據說年輕時在車局跑那種長途的馬車,後來年紀大了熬不住了才退下來,趕車的技術很穩。他的兒子在舒意樓跑堂,老伴在鮮味居後廚幫忙洗菜切菜,一家人幹活都勤勤懇懇,沒有什麼不良嗜好。
秋華年和周老漢聊了一會兒,確認這個人為人老成,在車局幹活的經歷沒摻水分,把他雇了下來。
一個月四錢銀子,中午管一頓飯,每天早上來趕車把九九和春生送去各自上學的地方,晚上再接回來,有時秋華年和孟圓菱需要出門趕一下車,再沒有別的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