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可分為院試、鄉試、會試、殿試,對應的分別是秀才、舉人、進士、貢士。地方的官員可以從進士選,能到貢士的都是天子門生,這些人可由天子直接認命為官員。」小王爺可不打算讓著滿朝文武都只剩下書呆子,所以他專門講了一下「特科」。
端木帝和榮親王第一次聽這樣官員選拔法子,不僅是很新奇,更重要的是很貼合他們的心意。不過對於這特科,端木帝有些疑問,「特科對應朝廷專門的職能部門,但是這要怎麼對應?」
小王爺看了眼長公主,對方接到他的眼神,也就很自然的接過了話,「父皇,科舉制真能起到作用的前提是吏制的改革。不然就如您所說,特科就算選出來人,都沒地方放。還有就是這官員的選拔、任免權依舊掌握在丞相手裡。」
是了,不然科舉制就是執行也是個空架子,「細說。」
「將如今的三公九卿制改為六部監察制。」這是長公主聽小王爺講的原型,然後又做了修改的版本。
只要有丞相這個角色的存在,就永遠不可避免皇權與相權的衝突,所以為了一勞永逸的強化皇權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廢除丞相制。長公主同樣認可小王爺所提的術業有專攻,比起要求一個人在各方面都是全才,不如要求他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突出。
所以將朝廷的權利一分為六,也就是六部,確立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作為分任朝政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,直接向皇帝負責,如此一來,就等於皇帝直接獨掌行政權。
所謂監察,是為了防止官員濫用權利而設置的監督部門,其職責是糾劾百官、辨明冤枉。言官的官職並不特別的高,但是其權利極高,可以直達天庭,直接向皇帝匯報。
不過為了避免為了彈劾而彈劾,這言官,也要有個分工,比如監管軍事的叫提督、監管行政的叫巡撫、監管財政的叫撫台。
端木帝聽的入迷,榮親王更是如此。長公主所說的這套吏制本質是要將權利集中在帝王手裡,同樣選拔的官員必須是具備為官的能力的,不然難擔重任。「若是帝王需要的智囊團呢,分於六部?」
長公主之前沒有提這個,因為她不確定父皇到底會不會需要一個臣子為核心的權利部門,從內心而言,她認為這樣的部門是必要的,畢竟不是每個皇帝都是能力出眾、品德高尚的皇帝的。
「可設內閣,內閣之臣可設四到九人,只要不是唯一,這權利就是有限的。並且內閣之臣可擬定對於朝廷各項事務的審批建議,但是最終的決策權仍舊在於皇帝。」換而言之,內閣最大的權利在於這些人也許可以影響皇帝的判斷。
其實關於的內閣的權利,長公主與小王爺是有明顯的分歧的。長公主設想中的內閣完全沒有決策權,實質上來說,更像是皇帝的秘書機構。而小王爺認為皇權應該被制約,所以內閣應當有一定的決策權。
兩個的人分歧更多的是因為兩人的出身,但是小王爺無意強求,畢竟他不能用後世的認知來要求封建的王朝統治者。從因時制宜的角度看,他的看法也未必正確,其實歸根結底,都是掌權的人來決定好與壞。